USDT Casino USDT Casino 分类>>
USDT Casino - 全球热门USDT游戏娱乐平台,安全稳定,极速出款稳定币五大新机遇: 争夺下一代金融“铸币权”
USDT Casino - 全球热门USDT游戏娱乐平台,安全稳定,极速出款(访问363050.com 领取888USDT)稳定币正在悄然重塑全球商业和货币版图,其重要性在于争夺下一代全球金融铸币权包括发行稳定币的平台企业、通过稳定币盘活沉淀资产的实体产业、寻求新增长点的持牌金融机构,此外,还有承担着被颠覆压力的传统支付网络寡头、寻求突破的大型零售和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如何破局?在这场由稳定币驱动的全球价值重构中,企业究竟能抓住哪些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机遇?
本文将从稳定币发行、资产上链、金融服务、支付清算及商业生态五个层面,系统性地分析稳定币为企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与全新机遇。
在稳定币所引发的金融变革中,如果说使用和交易稳定币是参与变革,那么发行稳定币则是直接争夺这场变革的核心主导权。发行方不仅能开辟全新的业务模式,更能从根本上掌握未来价值网络的“铸币权”,成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参与方。
美元稳定币经过多年演变,已清晰地呈现出几股核心力量,它们分别代表了市场先行、合规发展和生态赋能的不同发展模式。
作为市场的开创者,USDT占据了稳定币总市值超过65%的绝对优势地位。它的成功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在行业早期,它迅速成为了全球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硬通货”和事实上的计价标准。日均链上交易量通常是其市值的5到8倍,展现出极高的换手率,这证明了其作为交易媒介的核心属性。它的护城河是流动性与网络效应,已经有了用户习惯壁垒。
Circle可以说是“反Tether模式”,其战略核心是拥抱监管、服务主流。其每月发布储备金报告,其中超过95%的储备资产由高流动性的短期美国国债和现金构成。目前USDC占据了约30%的市场份额,这种高透明度,也使其成为华尔街机构、大型企业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进入数字资产领域的首选。
在一些链上原生金融应用中,例如去中心化借贷平台Aave,大家存入的主流资产就是USDC,借出的也主要是USDC,在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中,交易量最大的交易对,几乎都是用USDC和另一种币来组成的如ETH/USDC。
模式3:以PayPal(PYUSD)为代表,将稳定币作为工具,赋能其已有的商业。
PayPal的PYUSD虽然目前市场份额不足1%,但背靠PayPal和Venmo全球超过4亿的活跃账户,未来有潜力。其核心战略是通过提供无缝的兑换体验和高达4%左右的持有返利等激励措施,将其海量的存量用户转化为稳定币使用者,在生态内完成价值的流转与沉淀。
USDT和USDC已经验证了稳定币的巨大成功和庞大市场需求。当前,香港的稳定币市场正处于牌照发放前夕的关键时期。随着香港在2025年年中正式通过并实施其《稳定币条例》,为稳定币的合规发行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框架,金管局已经开放了“稳定币发行人SVI”牌照的申请通道。监管机构需要对申请者进行严格的尽职审查,包括对其资本实力、储备金管理能力、风控体系和技术架构的全面评估。市场上的准玩家梯队已比较清晰,未来潜在发行方主要分为几类:
1、大型本地银行、传统金融巨头财团等:比如以渣打银行香港牵头、联合香港电讯等本地财团,再比如以汇丰、中银香港等本地银行的数字资产团队等,有可能获牌稳定币发行。
2、大型科技公司:像京东科技、蚂蚁数科等大型科技公司。此前京东稳定币项目进入监管沙盒测试阶段,蚂蚁国际与蚂蚁区块链也正式宣布将在港提交稳定币发行申请。
3、专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企业:部分拥有创新商业模式的金融科技公司,如圆币创新科技,也已深度参与到金管局的监管沙盒中,其产品和运营模式正在接受检验。
各方之所以高度重视稳定币的发行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项新业务,更关乎未来十年金融格局的战略制高点:
其一,在监管内,掌握链上支付网络的“铸币权”与“记账权”。成为主流稳定币的发行方,意味着成为了未来经济活动的底层结算和流通标准,更多的交易都将围绕该稳定币展开。
其二,构建强大网络效应的商业生态。当用户和企业习惯于使用某种稳定币进行储蓄、支付和结算时,资金和金融活动将被深度锁定在该稳定币生态内,提升了用户粘性和转换成本。
其三,捕获最底层的金融数据价值。作为发行方,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掌握网络内的实时资本流动和经济活动数据,这在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今天,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稳定币的发展,会推动更多企业实体资产与金融融合,企业“资产上链”时代到来。按照香港《稳定币条例》,稳定币的定义是:以计算单位或经济价值的储存形式表述的加密货币,满足可作为公众接受的交易媒介,用于支付、偿债或投资;可通过电子方式转移、储存或买卖;采用分布式分类账或类似技术;币值挂钩单一资产或一篮子资产。
稳定币的核心在于,为链上世界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价值尺度和支付工具。其币值锚定现实世界法定货币,使得现实世界中的各类资产,如房地产、债券、艺术品等,可以通过“代币化”(Tokenization)的方式,转化为可在区块链上高效流转的数字凭证。
一旦这些实体资产被“搬到”链上,成为了链上实体资产(Real World Assets,RWA),它们就需要一种同样在链上、且币值稳定的货币来进行计价、交易和结算。稳定币恰好完美地扮演了这一角色,是交易的“数字港元”或“数字美元”。
稳定币已深度参与到对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代币化融资进程。比如,以去中心化稳定币DAI的发行方MakerDAO与资产代币化平台Centrifuge的合作为例。第一步是将现实世界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如商业地产抵押贷款、供应链发票等,通过Centrifuge平台进行打包和代币化,生成代表该资产池所有权的链上凭证DROP代币。第二部,通过MakerDAO协议,接受代币、即RWA资产持有凭证,作为合格抵押品,并以此为基础生成铸造其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DAI。
截至2025年一季度,MakerDAO协议中由RWA支持的资产规模已超过30亿美元,占其总抵押资产的比例接近40%。其中,通过与Centrifuge等平台合作,已成功将超过5亿美元的商业地产贷款和贸易应收账款等资产引入链上。
美元稳定币作为RWA资产的计价和交易媒介,为其现实世界资产融资、提供流动性,搭建了一条高效的链上金融桥梁。
香港正以一套清晰的监管框架和产业路线图,将未来万亿级别的现实资产纳入链上。2025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核心就是打造数字资产创新,特别是针对实物资产RWA代币化。
比如2025年3月完成的“巡鹰出行换电项目”就是一个实体资产代币化的典型案例,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换电类实体资产的通证化融资。该项目以其在中国大陆的换电柜及锂电池等实体资产作为底层资产,将资产的实时运营数据与未来收益现金流等关键信息进行打包,在链上生成标准化的、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的数字通证。这一过程实现了对传统重资产的数字化和类证券化。通过此模式,该项目成功完成了数千万港元融资。在架构上,项目由蚂蚁数科、Conflux链及VDX提供技术支持,体现了传统持牌金融机构与新兴科技公司的协同合作。
未来,企业需要高度关注资产代币化RWA,这是激活传统资产、将其融入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资产的数字化、流动性与可记录、可编程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开辟新型融资渠道,提升资本效率。尤其对于新能源等重资产行业,普遍面临投资规模大、资本周期长的痛点。通过将换电、光伏、物流园区等实体资产通证化,企业可以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显著加速资金回笼,提升整体运作的效率。
增强资产流动性与透明度,吸引多元化投资。将实体资产转化为标准化的数字通证,便于资产的分割和流转,从而吸引更广泛的投资者参与,极大地降低投资门槛。同时,将资产的运营数据上链,可以提升底层资产的透明度,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构建对接国际资本的合规新路径。上链项目通过纳入香港金管局的监管沙盒框架,有效为处于不同地区的实体资产对接全球资本市场,这是一个高效且合规的创新范式。
稳定币应用正在向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领域渗透,深刻影响着传统金融企业的业务模式与战略走向。
持牌金融机构正在合规框架下开展稳定币相关的新业务。2025年6月,国泰君安国际的香港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获得了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批准,将其现有的1号牌证券交易进行升级。这次升级使其成为首批获准在香港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中资券商。国泰君安香港早期就对此领域有一些布局,比如在2024年就已在香港市场率先推出了基于虚拟资产现货ETF的结构性产品。
除国泰君安国际外,此前有40家机构升级了1号牌,即将现有证券交易牌照升级为可通过综合账户安排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包括券商、银行、互联网公司。除了最新获批的国泰君安国际之外,还有天风证券旗下的天风国际、东方财富旗下的哈富证券、富途证券香港、盈透证券、中国中期证券、众安银行等。
本次牌照升级后,这些机构将推出全面的虚拟资产相关服务。其中包括(1)交易服务。牌照升级后,客户将可以在持牌券商平台直接交易包括比特币、以太币、稳定币如USDT在内的主要数字货币。(2)咨询与产品分销。服务范围还覆盖了在交易过程中提供意见,以及发行和分销包括场外衍生品在内的虚拟资产相关产品。
金融机构的机遇核心在于,利用其既有的金融牌照、客户基础与品牌信誉,将稳定币作为工具,稳步拓展发行资产代币化证券、提供合规的交易代币证券交易服务,这是全新业务增量,成为连接实体资产、实体资本与数字资产的、受监管的核心枢纽。
稳定币的发展,正在模糊数字货币和传统金融市场的边界。过去,一边是数字资产世界,包括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不同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的发行和直接交易体系,也包括以币安、Bybit为代表的中心化数字货币交易所。另一边是以港交所、纽交所为代表的证券发行和由无数券商组成的传统证券交易服务体系。然而,稳定币作为一个既能锚定现实世界价值、且能在链上高效流转的工具,正在强力推动二者边界的消融。
未来有可能探索出新模式:既可以交易数字货币、发行稳定币为基础的新增资产、又可以利用数字货币交易已经发行的存量证券资产。基于稳定币的数字资产与传统证券资产之间的界限将变得不再明显,两者有望实现价值的无缝流转与高度互通。
这一演变路径尚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从国际看,类似Robinhood这样同时持有证券业务牌照和加密货币与牌照的“跨界者”已展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截至2024年底,Robinhood已拥有超过2300万认证交易账户,其中近60%同时持有加密货币与传统股票,其财报显示,通过引导加密货币交易用户尝试期权和股票交易,其客户终身价值LTV提升了约35%,证明了其一站式的商业模式优越性。
未来这类券商的优势在于,或许能够在监管合规框架下,合法地连接两个资产世界,未来“虚拟货币”和“实体股票”资产的边界模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资产购买与兑换,这种独特的跨界能力是纯粹的加密交易所或传统券商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稳定币的诞生,最初是为了解决加密资产与法定货币兑换交易中价格剧烈波动的难题。然而,当下其现实应用场景已远远超出了加密世界的范畴。稳定币的应用渗透到实体经济中,开始从根本上挑战并重构着传统的以Visa、Mastercard等卡组织为核心的支付与金融生态。稳定币不再仅仅是加密资产交易的桥梁,而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打破壁垒的支付技术革命。
传统卡组织之所以面临颠覆性挑战,其根源在于其长期以来构建的、以交换费为核心的高昂收费体系与商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以Visa和Mastercard为主导的支付网络中,商户每完成一笔交易,一般需要支付一笔占交易额1.5%至3.5%不等的综合费率。这笔费用虽由发卡行、收单行和卡组织共同分配,但最终成本几乎全部由商户和消费者承担。在全球数几十万亿美元的零售交易额中,这笔费用意味着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巨额支出。
高额的渠道支付费用,历史上曾多次演变为公开的商业对抗。在2021年至2022年,亚马逊因不满Visa在英国脱欧后提高信用卡手续费,一度宣布将全面停止接受英国发行的Visa信用卡,并同时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市场对Visa卡交易加收附加费,向Visa施压。再比如好市多Costco与美国运通的分手,此前好市多在美国长期与美国运通保持独家合作关系,但在2016年,为了寻求更低的支付成本,好市多毅然转向Visa,并与其发行了新的联名卡。这些案例表明市场一直在寻求一个更公平、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支付方案。
稳定币的出现,为这场博弈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从数据规模上看,这种新支付网络的冲击力已不容小觑:根据各公司2024年财年报告,Visa和Mastercard、美国运通处理的总支付交易量合计约为26万亿美元,产生的刷卡费用接近2000亿美元。
作为对比,截至2025年6月中旬,稳定币发行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据链上数据分析平台Nansen的关于稳定币链上流转价值(On-Chain Settlement Value)的统计,主要合规稳定币的链上结算总额已突破25万亿美元。根据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数据,2024年稳定币交易额可能已突破37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稳定币网络的年度结算规模,在体量上已经达到了可与全球两大卡组织支付体量相提并论,一个全新的、更具成本效益的价值清算体系已然形成。
稳定币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过去由传统银行和卡组织主导的、稳定但封闭的支付格局,一个群雄并起、模式各异的“支付战国时代”已然到来。在这场争夺下一代全球价值网络主导权的竞赛中,各方势力凭借自身优势,选择了不同切入路径,分别占据了下一代支付体系中的不同生态位:
Visa作为过去全球支付网络的名片,整个商业帝国建立在连接全球银行和商户的支付授权与清算网络之上。Visa面向未来的策略是通过战略投资(如投资BVNK)和广泛合作(如Worldpay等),将新兴的Web3基础设施与自己庞大的传统支付网络进行整合。Visa的未来策略并非自己从头搭建一套体系,而未来目标是成为一个“网络之网”,利用Visa Direct等自有产品,为不同体系间的价值流转提供桥梁。
作为支付应用,PayPal过去的核心是面向C端和B端的支付钱包和收款工具,直接服务于终端用户的支付行为。PayPal和Venmo过去累计了庞大用户群体,据 PayPal数据显示其有4.29亿用户,而Venmo的用户群达到了6830万。PayPal的策略是利用其庞大的现有用户基础,来推广和使用自己的稳定币PYUSD。PYUSD以美元存款、短期美国国债和类似现金等价物提供 100%支持,可 1:1 兑换美元。PYUSD 及其储备资产受纽约金融服务部监管。
根据PYUSD 奖励计划,美国用户在PayPal或Venmo钱包中持有 PYUSD,可获得 3.7% 年化收益率,奖励按日累计,每月以 PYUSD 形式自动存入加密货币中心。通过深度整合客群,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和网络效应。
Circle的核心业务并非直接处理支付,而是发行和管理新的结算资产USDC,并构建其网络。它的角色更像一个“数字资产世界的中央银行”或“核心清算所”,旨在为未来的支付体系提供底层的、高效的货币本身。
Circle的策略是自己创造核心资产,即稳定币USDC,并围绕它建立一个全球支付网络——Circle Payment Network。它联合Coinbase,通过向全球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致力于让USDC成为未来互联网经济的底层结算标准。截至 2025 年5月,USDC的发行值约610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稳定币。
Ripple的核心业务是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一套全新的跨境支付协议RippleNet和结算工具,拥有底层的XRP区块链,其稳定币是RLUSD。它的目标是升级乃至替代银行间类似SWIFT的传统通信和结算体系,专注于B2B的底层协议层。
Stripe的定位更像一个稳定币时代的技术服务商。重心在B2B领域,它不直接运营一个庞大的C端用户网络,而是将复杂的稳定币支付、出入金等能力,封装成强大的API工具,赋能给如Shopify等其他企业,让这些企业可以轻松地拥有和集成稳定币支付能力。Stripe收购了Bridge和Privy等技术公司来获取稳定币基础设施能力。
全球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与零售巨头,正处于积极探索并逐步接纳稳定币的关键阶段。当前全球零售巨头和大型科技企业等平台的稳定币参与基本会采用两种模式:
平台企业只需在支付选项中加入对USDC等主流稳定币的支持。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直接规避掉高昂的信用卡手续费,对于万亿级别流水的亚马逊等平台而言,每年可节省的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为了鼓励消费者使用,亚马逊甚至可以将其节省的部分成本以折扣形式返还给用户,例如提供购物折扣,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未来巨头们入亚马逊等平台,或可以发行与美元1:1锚定的自有品牌稳定币,但是这也要求其必须拥有等额的真实美元资产(现金或短期美债)作为储备金。在此模式下,商家可以构建一个庞大的闭环金融生态:用户充值“亚马逊币”进行零成本、高激励的消费,而亚马逊则可以进一步将该币种应用于其生态内的第三方商家、广告商乃至AWS云服务结算,从而深度绑定用户与业务,掌握支付环节的终极控制权。
Shopify在稳定币应用方面走得最快,也最具代表性。它没有自己发行稳定币,而是选择赋能其平台上的数百万商家。2025年6月,Shopify宣布与Coinbase和Stripe深化合作,正式向其平台商户推出直接接受USDC等稳定币支付的功能。
在该模式下,全球消费者可以用USDC等稳定币付款,而商家则可以选择接收稳定币或由系统自动转换为本地法币存入银行账户,整个过程无需支付额外的外汇或多币种费用。这一举措被视为稳定币在电商领域走向主流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案例二:拉丁美洲电商巨头Mercado Libre,用稳定币应对高通胀和本币贬值,为用户提供资产保值工具
Mercado Libre作为拉美电商巨头,在稳定币领域的参与情况与亚马逊等公司仍处于谨慎探索阶段不同,Mercado Libre的策略要激进和清晰,可以说是全球大型电商平台中,将稳定币与加密货币应用落地最快、最彻底的。其参与方式的核心并非着眼于节省支付成本,而是直击拉丁美洲市场的核心痛点——经常性的货币贬值,过去这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商家和消费者利益。
Mercado Libre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其金融科技部门Mercado Pago的应用中,比如与美国受监管的发行商Paxo合作,将其发行的美元稳定币Pax Dollar(USDP)直接整合进Mercado Pago的数字钱包中。在巴西、墨西哥的数千万用户能够一键将本地货币(如巴西雷亚尔)兑换成与美元1:1挂钩的USDP。自该功能上线万巴西和墨西哥用户通过Mercado Pago持有或交易过USDP,其平台稳定币的总持有量在2024年拉美通胀高企期间增长了近300%。这本质上是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极其便捷的、绕开繁琐银行换汇流程的美元储蓄账户。
除了提供稳定币作为价值储存工具,Mercado Pago还允许用户直接在钱包内买卖比特币和以太坊,进一步将自身打造为一个一站式的数字资产入口。此外,它还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加密货币“Mercado Coin”,用户可以通过在Mercado Libre上购物获得该币作为现金返还奖励。这个策略的目的是构建一个集支付、信贷、投资和数字资产于一体的超级金融生态,通过稳定币作为资产避风港,再用其他加密资产和平台币增加用户粘性和想象空间。
Mercado Libre的案例展示了稳定币在拉美市场是作为一种金融普惠和资产保护的盾牌。通过为饱受通胀困扰的用户提供一个可靠的价值储存工具,Mercado Libre增强了其金融服务的核心价值。
与亚马逊、Mercado Libre等电商平台不同,索尼的稳定币策略并非始于零售支付,而是打造下一代Web3娱乐帝国。通过子公司索尼网络通信与新加坡Web3技术公司Startale Labs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条Sony Chain的专属区块链。在Sony Chain上,发行与日元、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定位是索尼全球生态系统内的结算工具。
比如玩家可以用于PlayStation生态系统内的数字游戏购买、游戏内道具交易和虚拟资产结算。也可以用于索尼影业和索尼音乐发行的数字藏品NFT的交易,对创作者和艺术家的版税进行即时、透明的结算。
索尼的稳定币案例展示了一种产业驱动的参与模式。将稳定币和区块链技术,视为构建其未来数字娱乐内容帝国的底层金融基础设施,商业逻辑十分清晰。让用户在游戏、音乐、电影等不同娱乐场景中获得无缝的价值流转体验,从而极大地增强用户粘性,并将价值锁定在索尼的生态系统之内。
无论是作为平台方发行稳定币、通过资产上链盘活存量、开辟融资新渠道,还是利用持牌优势提供合规的数字资产交易服务,抑或是重构支付清算网络、强化自身商业生态,稳定币无疑为各类企业打开了全新的价值增长空间。
然而,在这些清晰的商业机遇之下,一场更深刻的、关于金融底层架构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区块链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点对点的价值转移,它从发明支出本意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交易所等中心化的记账与中介机构。但当前全球监管的介入,正引导着这个去中心化的体系,走向“再中心化”的道路。这虽然给现有的持牌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新业务增量,但所有参与者也必须警惕其背后的长期价值重构。
未来,人类投资、交易、记账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其实现形式,正从交易所IPO和券商清算,向链上直接发行实体资产RWA和区块链点对点交易演变。
另外,还必须认识到,当前的稳定币之争,其本质是未来的区块链之争、是下一代全球清算和金融网络的话语权之争。
竞争的核心在于,未来全球的数字化资产,将在哪条链上流转,又将以哪种币作为核心交易媒介。这正是全球企业正在不遗余力、奋力抢夺这一赛道制高点的根本原因。